求才:不能一味舍近求远
多年以来,美国一直是诺贝尔奖的“夺牌”大户。人们不禁要问,到底是什么造就了美国人的“诺贝尔优势”?是因为他们特别聪明吗?似乎还没有确切的证据。其实这些获奖的天才人物,很多都是移居到美国去的,有的压根儿就没受过美国教育。如此看来,招揽世界各国一流的人才,是美国人在瑞典皇家学院“出尽风头”的原因之一。
美国本身就是个移民国家,立国之初,北美地广人稀,百业待兴,劳动力极其缺乏,因此对于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,美国政府是笑脸相迎,大开方便之门。甚至还动用宣传机器,吸引欧洲遭受宗教迫害的异教徒,到美洲大陆去寻找自由。二战期间,美国人不仅发了一笔横财,而且聚集了一大批世界顶尖的科学家,科技和军事实力空前增强。他们从中尝到了甜头,开始主动利用其移民政策,吸引国外高素质人才。特别是近十几年,科技创新浪潮迭起,知识经济方兴未艾,在新一轮的人才竞争中,美国人更是不遗余力,占尽了先机。
《新闻周刊》曾有报道,硅谷新出现的网络公司,有29%是印度人和华人创建的。由于国外技术人才源源不断地流向这里,硅谷的人口构成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:白人由1970年的82%下降到49%,而亚洲人则上升至总人口的23%。即便如此,当年克林顿在卸任之前,也没忘了向国会提交一项人才引进计划,要求未来3年里,每年再增加8.5万个名额,专门用于引进国外高科技人才。此前,众议院移民委员会已经通过了一项法案:对国外高科技人才在美工作,撤销签证方面的有关限制。与此同时,英国、德国、日本、韩国、爱尔兰、新加坡等国家,也纷纷出台政策,开出优惠条件,招揽各国优秀人才,有的还专门向国外派出人才观察员。目标主要对准印度、中国、俄罗斯和东欧国家。
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,损失最大的还是发展中国家。以印度为例,目前其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量,大约是每年18万人,国内只能培养12万,本来缺口就不小,再有一部分流失出去,这方面的人才就更紧缺了。我们的情况也不容乐观。据统计,改革开放以来,我们共有40多万人出国留学,迄今为止,学成归国的仅占25%,还有30多万滞留国外。和我们的总人口比起来,这个数字并不算大。但论质量,可以说是中国最优秀的人才,不是万里挑一,也是不可多得。再说我们总共才有多少“家底”?现在举国上下,科学家和工程师总计也不过150万人;而且年龄结构很不合理,不少领域已是青黄不接,后继乏人。这些年,学成归国的确实多了,可出去的更多,人才流失的趋势并没有逆转。只不过对后者,媒体关注的较少,人们的感觉不那么强烈罢了。
另外有个问题不能不提及,就是人口的老龄化。美国、日本、西欧人口增长长期低迷,有的还是负增长,老龄化的趋势非常明显。将来年轻人少了,老年人多了,养老怎么办?站在全社会的角度看,问题的要害并不是由谁来养老,有没有钱养老,而是能不能拿出那么多的东西来养老。老年人丧失了工作能力,但一样得吃饭穿衣,更得求医问药,这都需要真实的社会产品。现在是5个人干活,8个人消费,将来可能是2个人干活,6个人消费,社会能支撑得住吗?西方国家对此很担心,所以就想到从国外移民,不仅要移,而且还挑肥拣瘦,移年轻的、素质高的。可我们同样面临着老龄化的问题,别人不顾及,我们自己不能不考虑。
在这个日益开放的世界里,人才流动是个必然的趋势。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,生活水平和工作条件跟西方差一大截,要想完全避免人才流失,那不大可能;要说到国际上去“抢”人才,我们肯定也拼不过人家发达国家。相比较而言,还是应该在留住国内人才上下功夫,尽量减少人才外流。而当务之急,是要改革我们的用人制度,打破常规,不拘一格,物尽其用,人尽其才,真正把国内的人才用起来,给他们一个舞台,留出一片天地,让他们挑大梁,担重担,施展才华。只要这些人收住了心,我们就稳住了大头。
回想前些年,为了吸引留学人员归国,国家费了不少心思,支付了很大的成本。回来一个,就给车子、给房子、给票子,安排子女上学,家属就业。可谓是不惜重金,思贤若渴。而另一方面,国内的人才,却论资排辈,很多都提不了职,分不了房,有的甚至弃之如敝履,一点都不珍惜。其实很多留学生,也是在国内拿了学位走的;我们培养了十几年,他们的底子跟“土博士”、“土硕士”差不多,出去三五年,镀点洋金,可一回来就不得了了,政府的态度是截然不同,一个天上,一个地下。两相对比,那些辛辛苦苦在国内做贡献的人,怎能不寒心,这实际上是在鼓励人才外流。这种对人才厚此薄彼的结果,势必是引进来一个,流出去一片,招来了女婿,气走了儿子。算总帐,国家是人财两丢。
看远一步,稳住人才应成为我们的国家战略。设法把身边人才留住,不仅能少花钱,多办事,而且也能把国外的人才吸引进来。只要人才在国内比在国外更能受到重用,更有发展前途,他们自然不会背井离乡,到国外去打洋工;而那些滞留在外的,也指不定哪一天会不请上门。因此,今天我们求才,既要求远,更要求近。一味舍近求远,恐怕不是明智之举。
|